圣诞节即将来临,祝福的短信漫天飞。但今年这个圣诞节,不只有祝福之音,还有忧虑之士的哀叹声。前些时间看到博客好友说反感圣诞节,现在又闻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博士们提倡抵制圣诞节。对他们的忧虑意识当然要予以肯定,可圣诞节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,以致于非抵制不可呢?
按照文化三层次论的说法,文化包含物质、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。最核心的当然是观念层,所以要衡量西方的节日对中国的冲击,我们先从观念层看起。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,有多少人是冲着基督教文化去的?咱们的无神教育这么多年,年轻人对我们本土宗教佛教道教都知之甚少,何况基督教。中国的圣诞节,没有多少人关心耶稣是什么时候出生,没有人多少人去看圣诞故事。我们的圣诞节,甚至没有圣诞老人送礼物,没有火鸡没有苹果派。这是什么圣诞节?
这是去掉了内核的圣诞,只剩了蛋壳的圣诞节。许多年轻人之所以过圣诞,不是简单地用“崇洋媚外”就能解释的。在我看来,一是民族节日的不济,另外一方面则是找个借口给自己放松一下,FB(腐败)一下。几个朋友只是去吃顿饭或者买些东西,又不是去教堂作礼拜。所以不必过度忧虑。
要抵制西洋文化,也只能是那些文化中的糟粕,否则只会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。咱们的年轻人即使手捧《圣经》来读,也不是件可怕的事。基督教自有其积极的营养成分,学习别人了解别人比无视别人要好。与其抵制圣诞节,还不如抵制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这些物质文化更为实际点。
比抵制更为重要的是,学习学习人家的圣诞节。全世界有多少地方过圣诞节?不对,应该问全世界还有多少地方不过圣诞节。各大洲各种宗教的国家都有它的痕迹,何以影响这么大?有人会说那是因为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缘故。这只是个懒惰的答案,还是看看圣诞节本身。
优势一:形式的多样化。一个节日如果没有配套的文化生活,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。在圣诞节这一天,孩子们可以收到礼物,人们可以吃圣诞大餐,还有圣诞拉炮,圣诞戏剧,圣诞歌曲,圣诞电影,摆圣诞树,溜冰等等。人们几乎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,对比之下,春节的式微是不奇怪的,因为我们只有口碑很差的春晚,人们只是吃吃喝喝,然后打打麻将了。圣诞有丰富的圣诞艺术、媒体和经济,我们的节日呢?
优势二:国际化与本土化。圣诞节之所以有影响,还与它吸纳各地区本土文化的做法有关。为了削弱圣诞节的基督教味道,Christmas可以缩写成Xmas,这有利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接纳它。北美、南美、中欧、南欧、西欧、东欧、亚洲的日本、香港、韩国、菲律宾等等,圣诞节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烙印。我们的节日如果要成为国际性节日,当借鉴圣诞节的经验。
优势三:国家的假日管理。西方在法定假日的分配配上是倾向于具有悠久历史、宗教或民俗传统的节日,比如圣诞、复活节。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则有待改进,民族的东西反而不受官方重视。像清明节、端午节这些理应受到重视,而五一之类的理应削弱。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和发扬民族的东西。
优势四:内涵的不断发展。圣诞节起初是纯粹的宗教节日,但如今除了在基督教国家依然保留宗教色彩外,圣诞节的内涵已起了变化。现在圣诞的重点不在于宗教,而在于和家人、朋友一起庆祝,在香港则更是另外一个情人节。可以设想的是,如果圣诞节只是宗教的节日,也没有今天的风光。我们的节日也当与时俱进,赋予它们时代的内涵。
现在有这么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在我们中国出现和发展,换个角度说,是提供了一个中国学习的榜样。行文至此,祝各位圣诞快乐。没有西方文化的内涵,纯粹的口头祝福。还望笑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