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  < 2011 - 10 >  >>
1 2 3 4 5 6
7 8 9 10 11 12 13
14 15 16 17 18 19 20
21 22 23 24 25 26 27
28 29 30 31




猪肉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学课程,仿佛只在一夜间,CPI这个专业名词开始成为普通民众谈论的话题。现在,即便是最不关注经济民生的人恐怕也能体会到周围物价的上涨,体现在数据上,那就是CPI。
  CPI(Consumer Price Index)意即消费者物价指数,是反映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指标,比如今年8月份的CPI为6.5%,即表示和去年8月份相比CPI上涨了6.5%。我们国家的CPI统计包含8大类--食品、烟酒及用品、服装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、交通和通信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、居住。
  CPI是一个国家判断通货膨胀程度的标志,CPI越高,也就意味着通胀的可能性越高,所以CPI只是一个表象,人们真正关注的还是隐藏在背后的通货膨胀。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说,通胀的主要标志是物价全面上涨,我们的CPI上涨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,属于结构性上涨,扣除食品等因素后,我们的核心CPI还处于较低的水平,所以,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全面通货膨胀。
  这样的分析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,因为我们的CPI统计并不包含房价,虽然CPI统计的8大类中含有居住一项,但也仅限于建房及装修材料、房租、自有住房以及水、电、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,并不包含商品房价格,而且权重仅为13.2%,而食品类所占比重高达1/3。因为CPI的统计结构所限,所以即便前几年房价飞涨,最终也没有体现在CPI上。这一轮猪肉涨价,对人们的杀伤力虽然远不如房价上涨,但因为猪肉和房子的身份不同,前者属于CPI统计的对象,所以,猪肉唤醒了人们的CPI意识,加深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。
  如果询问一个普通人,“你为什么会害怕通货膨胀?”答案大概是:“因为我的钱不值钱了,我的购买力下降了。”经济学家们并不这么看,他们认为,你作为一个买家,购买东西时的确比以前支付了更多,但同时你也是一个卖家,你卖出去的东西也比以前更贵了,所以通货膨胀并没有降低你的购买力。也就是大卫·休谟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的货币中性思想。
  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或许深邃,但有时候并不如常识来得可靠。在这一轮物价上涨的过程中,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,“什么都涨,就是工资不涨”。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分析,就是对大多数人而言,作为买家的确支付了更多,但作为卖家时并没有得到更多,比如大多数工薪阶层,他们在“出卖”自己劳动时,劳动力价格并没有上涨。就像你原来穿了一双合脚的鞋子,突然之间脚变得越来越大,但是鞋子还是从前的尺码,自然难以避免穿小鞋的尴尬。
  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货币中性思想,通胀面前人人平等,但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,通货膨胀也是一场财富再分配的过程,通常对富人有利,对穷人不利。米塞斯曾经对此这样描述:通货膨胀的症结是政府有意无意地发行了过多的货币,按照这些货币的流通过程,总是有些行业有些个人先得到新增货币,他们能在通胀来临之前最先享受这些钱带来的收入上涨,然后逐次往下抬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,引发通货膨胀,而处于末端的行业和个人只能处于最不利的位置。
  当然,也有人对通胀的危害不以为然,如果为了对抗通胀而收缩银根,将会导致经济低迷,引发大量失业,通胀只是感冒,失业则是癌症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CPI并不是一支准确的体温计,告诉我们感冒已经烧到了多少度。对未来的不确定总是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,在通胀背景下,避免货币贬值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不要持有货币,于是,有人将货币换成了黄金、珠宝,有人将货币换成了基金、股票。
lcd616如果没有钱,就什么也不用换了.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